掊兵而去怎么讀
“掊兵而去”的讀音是pó bīng ér qù。其中,“掊”的讀音為pó,意為搗、碎;“兵”的讀音為bīng,指武器或軍隊;“去”的讀音為qù,表示離去、離開。
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以武力消滅敵軍,而不再攻打。它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中的“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錦夜行,誰知之者!”以及《后漢書·光武帝紀》中的“將軍前在南陽,建此大策,常以為落落難合,有志者事竟成也。”
兵而不厭的兵是什么意思
“兵而不厭”中的“兵”指的是軍隊或士兵。這個成語的意思是,即使擁有大量的軍隊,也不會嫌多,形容人樂于接受挑戰,不畏艱難,勇往直前。它來源于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中的記載:“吳申叔儀乞糧于公孫有山氏……對曰:‘梁則無矣,粗糧有之,若登首山以呼,曰:“庚癸乎!”則諾。’”后來,“兵而不厭”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這種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。
此外,“兵而不厭”也可以寫作“兵不厭權”,意思是在戰爭中,使用兵力的數量并不在乎是否滿足自己的欲望,而在乎能否得到更大的權力。但請注意,這并非成語的原意,而是后來衍生出來的含義。
以上信息僅供參考,如需了解更多,建議查閱相關書籍或咨詢漢語言專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