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闊疼”是一個網絡流行語,主要起源于中國。它是對“老鐵們”(即老朋友、好兄弟)的一種親昵而親切的稱呼方式。其中,“老闊疼”中的“闊”字在北方方言中表示“厲害”、“強大”,而“疼”則傳達了一種友好、互相照顧的情感。
具體來說,“老闊疼”可以理解為“老朋友很厲害”或者“老朋友很仗義”,表達了對朋友的贊賞和信任。同時,這個詞語也帶有一定的幽默成分,使得交流更加輕松愉快。
請注意,這個詞語的使用可能因地域和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,在使用時請根據具體語境來判斷是否合適。
揭秘“老闊疼”:為什么這些梗用了二十年,依舊能殺瘋全互聯網?
第一,為什么偏偏是這段時間?
你有沒有在某個深夜,刷到一個惡搞視頻,主角扮豬吃老虎的段子好玩得很——但是當看到視頻最下面那個“×108的評論”時,你會突然感覺:咦,這老太太就是我外婆?!老年人腦海中閃過的電光火石是什么味道?是《只有河南》《中原賓果》《戲腔豫語》?是阿姨放煙花、疊羅漢、遛鳳凰...不對,是養老院阿姨們的日常!
我知道你在想什么:這些梗用了二十年,怎么還能讓當代年輕人“疼”得稀里嘩啦的?說白了,這不是用戶沒變,而是產品根本沒有真正傾聽用戶!——聽到了表面需求,卻聽不見那深藏不露的靈魂喊話:大佬,你也懂我嗎?!
在一個人均戴著20副面具,過著50種人設的時代,我們終究會退守到“老闊疼”這最后一個安全港:我沒有變!我還是那個互聯網上最懂互聯網的王尼瑪!你能把我逗笑,那就是懂,你不懂,你就是傻子!中了嗎?
第三,那些假裝不經意的投放正滲透進每一個人的靈魂。
那就讓我來解答最后一個問題:為什么抖音也推那個小豬佩奇?說好的都市青年去哪了?
人家的算法是:抖音用戶不看豬豬,那你就是假用戶。而“小豬佩奇”其實是所有年齡段的幕后黑手,一出場就能點亮全家老少的共情開關。當全家老少都感到這個豬豬段子可笑,你就成功滲透進他們的認知結構,一步步把你變成他們的“老闊”。
懂了很久嗎?比如你刷到“高中生朋友圈十年對比”,你一猜,大多數內容都是二三十年前發的照片?常識告訴我們,互聯網時代,臉書從未如此清晰。但我們明明活在不同的世界,誰又說清塊誰對誰錯?
如果說“老闊疼”是一種病毒,一種能給你安全感和集體認同感的精神鴉片,那就請你不要開那個二十線正經醫療劇了,喂給大眾小孩——我們需要一種更深入互聯網的核心代碼,去解碼那些被隱藏的需求,釋放遠遠超出表面但有、堪稱“社交”和“娛樂”雙爆點的震撼力量!
到底什么是“共情”?
它可以是一個心理時刻的共享與回應,是滿足老年人“都被我梗到了”的成就感,是滿足年輕人“我也像你一樣”這種心理確認。當人人都是解碼者,人人也都在不斷被驗證,這就是溝通勝利的曙光。
所以,與其說“老闊疼”是什么梗,不如說它是一面心靈的鏡子,映照出我們心底最真實的那段哀莫大于心所戰:我們正版的網民,何其幸運,生在這個網絡橫行又日新月異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