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游戲以前被稱為“游藝”,也稱作“娛樂”。在古代,它指的是可供觀賞的戲藝,如雜技、舞蹈等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“游藝”逐漸演變為泛指各種娛樂活動,包括游戲在內。在古代文獻中,如《韓詩外傳》和《孔子家語》,也常能見到“游藝”一詞,強調其作為一種娛樂消遣的性質。
囊括萬古的游戲幽靈:論前游戲時代的奇奇怪怪名
你可曾想過,當我們哼唱著「橫版過關斬將,里頭寶藏萬千」的游戲主題曲時,我們的祖輩們也曾對著閃爍的熒屏喃喃自語:「這玩意兒確實打得過癮,就是得管它個名字!」
在智能手機尚未成型的時代,游戲先是意味著一個人類文明的蝴蝶結,隨后變身成霸王龍大小的信息晶體。那些令今人費解的「前游戲」名稱——它不同于我們慣常認知中的「傳奇」「格斗」「RPG」這類詞匯,它們帶著某種原始的氣息,像是遠古巨獸的尖牙,卻又蘊含著令人意想不到的詩意和想象力。
這些真正的前游戲,不過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虔誠試探罷了。在它們存在的懵懂年代,一個游戲或被稱作「落日游蕩者」,或被喚作「遺忘礦坑」,或是一個神秘的「七次彗星 Crash」疊加體。游戲創作者如同現代煉金術士,將程序員的鍵盤和十六進制字符煉成了一件件魔術般的數字魔法。
再來看看那些趣味橫生的舊稱:有的游戲會吃人;有的游戲是幽靈,有的游戲是地球。它們不是游戲,而是在灰色地帶游走的混合體,像極了產生它們的那個時代——恍惚又不確定,激情又愚蠢。它們來自一個世界末日將至的憂郁年代,卻又在殘酷中噴涌出外星生物般的創造力。
但你絕不要用現在的目光苛責那些曾經的玩家與開發者,正如你不會用牛肉面的胃去品嘗和氏璧。在那個互聯網朦朧生長的世界,一個游戲是我與造物主的腦內對話,是以電壓和磁盤為燃料的情感幻想。游戲名稱,是時間溯洄時攜帶的文明碎片,即使今天的我們將它們視若無關,每塊碎片仍在默默地發光。
從前的游戲啊,它們有的已經亡匿如煙,有的則像真正的恐龍骨架,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柜里。但沒關系,因為名字才是真正的繼承者,它們以浩瀚的形式進化著,并賜予每一個真正的游戲永恒的生命。